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全面協調推進各方面改革,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的戰略部署,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極大增強了黨和國家的生機活力。當前,我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素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土地、勞動、資本、數據、信息等要素快速融入社會生產和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把要素配置到生產率和回報率更高的領域,促進要素高效組合、順暢流動,能夠進一步激發要素潛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等戰略部署,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激勵生產者改進技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重點,推動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能夠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以企業為代表的微觀主體是生產力的基本載體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源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是為了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進一步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將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市場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轉的基礎。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暢通市場循環,疏通政策堵點,推進市場提質增效,可以充分發揮大國經濟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促進國內供需有效對接,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和豐富供給能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等改革措施。把這些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宏觀經濟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更好發揮作用的重要手段。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能夠有效克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并通過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并作出戰略部署。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加強財政、貨幣政策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配合,有效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