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生活在鄉下,淳樸的鄉民敬重文化人。我瘦瘦的三爺爺是村里唯一一位能舞文弄墨之人——一個小學校長。教學之余,為村民寫春聯、婚聯、壽聯、挽聯乃至蓋房寫“今日上梁、大吉大利”,似乎成了他義不容辭的責任。每次寫字,我都是他最忠實的觀眾,只要見他鋪紙濡筆,七八歲的我就會跑上前,屏住呼吸看他一筆一劃地書寫。三爺爺似乎也挺喜歡我,寫完字的邊角余料,他慷慨地讓我在上面涂鴉,這大概是我的書法啟蒙。
四年級跟隨父親到縣城上小學,在他的要求下,我每晚臨《玄秘塔》一張。黃暈的燈光下,我專注地臨帖,他在一旁專注地看。一張寫完,他把我的“作品”端起,審視,品評。從他那不夠專業的話語里我分明感受到他對文化的敬畏,便不敢馬虎,寫字越發用心。臨帖一年半,春節放假回鄉,父親鼓勵我寫春聯,我鄭重其事地鋪紙濡筆,寫完往自家門口一貼,沒想到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我接過了三爺爺的筆墨,每年春節放假回家,為鄉親寫春聯就成了頭等大事。書法能為守望相助的鄉親造福,我樂此不疲。
后來我也成了一名小學教師。從教三年后,我嫁給了跟我一樣喜歡書法的他。在我們笑曰“容膝齋”的小屋里,臥室擺張桌子是他練書法的領地,客廳一角支一張小桌兒我在那兒練小楷。屋子雖小,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胸藏萬匯憑吞吐,筆力千鈞任翕張”。初冬的清晨,他用漢簡寫“大江東去”,我以小楷在團扇上抄《湖心亭看雪》,紙上清景無限,心中感慨萬端;有雨的時候,他用行書寫《喜雨亭記》,我在水紋紙上抄《定風波》詞,紙潤筆健,字里行間便有了一份從容。
一部書法史就是一部中國文化史,我們自覺加強字外功夫的修煉,以書為伴,以書為友,以書為侶。“賭書消得潑茶香”。在閱讀與書寫中我們度過了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多年的堅守與追求,我們在書法藝術上各有突破。2011年,我們雙雙入展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他獲獎提名,我入展。書法,幫我們實現了自身價值。及至我們的孩子也到了握筆書寫的年齡,已過而立之年的我對書法有了新的感悟:文化不能遺傳和移植,也不能復制和再生。書法需要童子功,必須從小培養。讓書法陪伴每個孩子的成長是我的文化責任與歷史使命。于是,在我的課堂上,識字、吟誦、書寫是合而為一的,我們的吟誦課和書法課成了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教出的孩子衣貌整潔、聲音溫厚、用語干凈、邏輯清晰。舉手投足透著一股書卷氣,一顰一笑自有幾分清雅。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我愿繼續在書法里修行!
作者簡介:
潘淑亞,女,1976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實驗小學教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全國百佳語文教師。河南省普通話測試員。市骨干教師、模范班主任、師德先進個人。市魅力職業女性大賽季軍。漯河市職工藝術家。
自幼學習書法,初學柳公權《玄秘塔碑》。進入漯河師范后,在康國政老師指導下改練顏真卿《多寶塔碑》、《勤禮碑》。1994年,師范畢業,練寫王羲之《黃庭經》、鐘繇《宣示表》,取其高古。1997年與青年書法家何曉東結為伉儷,在其指導下,臨寫黃道周、傅山、王寵小楷,求其意趣。近年來,鐘情于趙孟頫、文徵明的小楷,尤對文徵明《離騷經》用功最深,得其溫婉清麗。
書法作品入展獲獎情況:
1998年,河南省第二屆婦女書法作品展一等獎
2001年,河南省第三屆婦女書法作品展優秀獎
2002年,全國第三屆婦女書法篆刻展入展
2011年,文字之都魅力安陽“貞元”杯全國書法展入展
2011年,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入展
2013年,首屆“鐘繇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入展